“首都大学生记者团东北行采访实践活动”学生稿件摘编

2025-07-30 10:30:04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220

  据了解,“稻梦空间”是以稻田画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以打造东北生态唯美特色小镇为目标,立足“三农”资源,着力打造以稻田画、水稻加工、稻米博物馆、农业嘉年华、餐饮民宿、田园观光为一体的民族生态画卷。

  “我们要走出‘国际范’!”接受首都大学生记者团采访时,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赵爱军自信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打算努力做好文创产品,打造中国农业版‘迪士尼’!”

  赵爱军解释称,”稻梦小镇“借助“稻梦空间”IP,以“一粒米的故事”为线索,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将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融为一体,带动农业文旅协同发展。

  据了解,“稻梦小镇”所在的单家村,几年前还是只有80多户、相对落后的一个小村庄,随着“稻梦小镇”的壮大与崛起,慢慢的变成了沈北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名片。那么,此前村民们为何会选择参与村企合作?

  赵爱军说:“企业首先保证居民收入与过去持平,第二是确保不影响村民正常使用住宅区域。”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村庄与企业共谋发展,单家村将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整合在一起,由企业牵头最终打造了别具一格的旅游小镇。

  学生记者团观察到,2.9万亩稻田基地的基础上,除了设计题材多样的巨幅稻田画外,“稻梦空间”文创商店里的商品也吸引了大量游客。

  大米包装袋上绘制出各色的火车头和金色麦浪,米线袋上动漫风的小女孩画像…...夏日微风稻花香,乡村振兴幸福长。无垠的稻田充满无限的希望,希望能够通过不停地改进革新发展,“稻梦空间”与“稻梦小镇”能走向国际,成为宣传美丽乡村的一张靓丽名片。(文/北京工商大学吴语涵)

  8月16日,2023年首都大学生记者团集体采访实践活动的全体师生参观了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稻梦空间”。《满江红》《精卫填海》《奔向星辰大海》等巨型稻田画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文/中国政法大学李承锦)

  “你看,这个人就是罗阳。”沈飞航空博览园二楼的一面照片墙前,游客王先生稍稍侧过身,跟站在左手边的儿子低语。这对父子在讨论罗阳的事迹时,一旁的母亲专注地看着墙上的罗阳照片,口中呢喃着:“罗阳,1961至2012......”

  他们所说的罗阳,是“航空报国英模”,歼-15飞机等多个重点型号飞机的研制现场行政总指挥、中航工业航空装备特级专务、副总经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歼-15飞机鹰击长空,在庆贺胜利的时刻,罗阳却倒下了,为他毕生热爱的航空事业洒尽最后一滴心血。

  当我谈到与罗阳先生同是北航校友时,王先生感到惊喜。他说:“我知道罗阳!我从新闻报道上看见过他的事迹,刚刚还在跟儿子讲,长大后要努力传承罗阳伯伯这种‘忠诚、坚守、热爱、奉献’的精神。”

  “沈阳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为国家发展做了很多贡献,包括重工业,还有制造飞机等等方面。沈飞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代表,我们就是来参观学习的。”王先生表示,“这次行程规划之初,我们一家人就一致认为,到沈阳来旅游就不能错过沈飞航空博览园!”

  在沈飞七十二载的光辉历史中,志在航空报国,以“精益求精,艰苦卓绝”的工匠精神开启中国航空业快速的提升之序章,怀坚定不移之态度奠定共和国腾飞之基础。馆内收藏的众多珍贵历史照片和实物,广场外排列整齐的“歼5”等战机,都见证了“中国歼击机的摇篮”的成长,也激励新一代青年人继承先辈遗志,赓续科技强军,绘写航空报国的新篇章。(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佳)

  8月16日,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前往沈阳市沈北新区蒲雅青年友好书房和辉山英才社区参观。通过了解校社合作的社区管理模式,走访沈北新区打造的青年友好型社区,记者团成员深刻感受到沈阳与青年人才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为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沈阳推出一系列优化青年发展的普惠政策、产业项目、活动载体和改革举措,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之一,沈阳市沈北新区是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及省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聚集地。依托优质资源,沈北新区积极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让城市与青年的链接更加紧密。

  记者团首先来到蒲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观了解蒲雅社区的城市书房、社区食堂和基层治理情况。蒲雅青年友好书房地处沈北大学城,与辽宁大学校园隔街相望,社区充分的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链接辽宁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校社合作带动社区教育和经济发展。

  据蒲雅社区书记关丹阳介绍,社区成员50%以上是18-40岁的青壮年,附近高校会以团支部为单位派学生担任大学生助理网格员协助社区发展,辽大附小的老师作为师资力量辅导居民,青年学子进社区已成为附近高校常态化的实践活动。关丹阳提到,蒲雅社区与学校成立高校社区之家,为青年创造安心学习的氛围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吸引优秀青年进社区,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地方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非消极作用。据区团委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沈北新区已有13所高校与16个社区开展校社合作模式。

  随后,记者团来到沈北辉山英才社区,社区秉持“沈北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沈北更有为“的理念,打造新一代综合大型青年人才社区,为人才资源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社区项目运营负责的人介绍,项目遵循“政府引导、国企运营、市场化管理”的模式,总投资3.6亿元,为45岁以下人才提供智享生产、静享生态、乐享生活的宜居环境和品质服务。社区以青年社交需求为导向,规划了办公区、健身区、共享厨房等八大共享体验空间。符合租住条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沈北就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能够享受每月数百元的房租补贴。截至8月16日上午,已有400人签约入驻人才社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 许青)

  辽畔明珠,璀璨日新。8月16日,首都大学生记者团来到沈阳市蒲雅社区进行“传承红色基因 探寻振兴脉动”集体采访实践,感受辽沈大地基层社区创新建设、欣欣向荣的良好风貌。

  2022年10月开始规划建设、同年12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蒲雅社区,是沈北新区正良街道一道年轻的“风景线%以上的青年居民占比,紧邻辽宁大学的位置优势为其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在这里,“两邻”理念得到强化延伸,青年友好型社区氛围一天比一天突出,老年文化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我们把党群服务中心取名为‘初心坊’,不忘初心,为老百姓办实事。”蒲雅社区党委书记关丹阳介绍,目前,沈北新区已建成“初心坊”110余个,搭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好地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问题。在“初心坊”内的信息板上,持续记录和跟踪了每起居民需求或事件的解决情况。自沈阳市依托“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工作室,将一站式工作平台建到社区,让专业力量下沉一线后,各类问题的处理难度明显降低,解决效率得到提升。

  据悉,在蒲雅社区,青年获得社区资源助力,也为社区建设作出贡献。社区与辽宁大学团委合作,让大学生以助理网格员身份参与到社区的基层治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基层治理注入创新的活力。

  此外,社区自成立已开展4次青年交流沙龙,内容涉及短视频创作、创业经验分享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提供自由交流与自习空间,吸引了许多在校大学生和社区青年人。同时,辽宁省沈阳市教育局“幸福教育”进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也惠及了各社区的幼小学生,全市415所中小学校与13个区县(市)的1019个社区实现对接,提供送课服务。

  记者团观察到,蒲雅社区食堂的门前,停放着从财落一村日常运来的蔬菜车。每天中午和晚上,这些来自社区结对村内的新鲜蔬果,将出现在前来用餐的居民的餐桌。沈北新区拥有71个城市社区和83个村落,独特的组成打开了其共建“两邻”理念的新思路。以“公益+低偿+市场”模式打造的社区食堂,职工、食材和售卖的农副产品全部来自结对村,提供了就业岗位和额外创收来源。日前,沈北新区特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城乡结对周末有约”也已上线,更多对“城乡伙伴”将携手走向幸福发展的阳光道路。(文/清华大学 常潇予)

  “沈水之阳 我心向往” 2023年首都大学生记者团沈阳行举行出征仪式 团市委与中国人民大学团委签署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框架协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中建集团与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下一篇:新闻采访写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