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零售行业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农业线上交易的规模呈逐渐攀升的态势,同时,也催生出更加多样化、精细化的农业产业模式,定制农业就是其中一种新业态。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希望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农产品之间的进一步联动,实施定制消费新模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样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农业增收空间。2020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再次鼓励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定制农业为抓手,分析其发展态势与现存不足,探寻商业银行如何借助新金融力量推动定制农业产业升级,以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定制农业的实质是C2B的个性化定制,它脱胎于互联网,属于定制经济中的一种。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和线上模式的发展,传统“集中供货”的售卖方式已不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定制经济就是通过互联网获取目标消费群体并进一步细分市场把握消费者偏好,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
消费者对企业提出产品需求,企业针对需求定制生产,或企业提供自己的数种产品供消费者自行选择,然后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提供定制化方式生产(谢振华。定制农业的主要模式和优化策略【J】)。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能够直接连通消费端与生产端,按需生产或及时供应调整,有效解决农业产能过剩、农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契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求。
此外,定制农业采取按需生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绿色健康的专属农产品,能够获得较高售价,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
定制农业在国内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模式主要有3种:会员模式、众筹模式以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
会员模式是通过会员制吸纳客户,由消费者按时缴纳会费,享受生鲜蔬果定期送货上门等服务,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转化为会员权益,以满足会员的参与感与个性化需求。广州就有企业以“定制共享农场服务运营商”的模式,建设自营农场,为城市家庭打造会员共享社群,并定期提供新鲜胚芽米和农场线下体验旅游等服务,形成稳定的会员体系,增加消费粘性。
众筹模式是生产经营者已经具有明确的生产计划或预期产品供消费者选择,消费者可提前付款,生产经营者按消费者要求的标准进行生产配送。除了由消费者个人预先支付一定费用用于农产品生产外,还可联合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有企业就曾联合广州省金融办和中国人民,通过“众筹合伙”的方式向300多家特色农产品种养殖户提供近亿元资金。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一般指农业生产前、中、后过程中第三方提供的种子供应、化肥施放、嫁接栽培等服务(谢振华。定制农业的主要模式和优化策略【J】)。它通过第三方介入传统农业生产进行托管或半托管,提供现代化技术、标准化流程、产销对接渠道等。
1。目标客群有限,市场渗透率低。从根本上来说,定制农业是一种更为精细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纯天然、绿色健康的优质农产品与配送到家的点对点服务增加了销售成本。同时为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可溯性与可视化,需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生产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技术支持。如何进行成本控制、维护、拓展稳定的客户群体保证一定规模的生产,是定制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农产品生产受气候、自然灾害、交通环境等影响较大,容易出现逾期交付的情况。定制农业基于按单生产,一旦遭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侵袭,无法有效进行供货补给,引起交易失信。
3。对交易双方缺乏有效监管约束。就目前而言,定制农业尚未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缺少行业规范和准入标准,还需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二者的契约精神,对失信者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存在一定监管隐患。
4。冷链配送的物流成本较高。定制农业以提供新鲜、绿色的高品质农产品为核心,而此类生鲜产品对物流及时性具有更高要求。农业成产企业为保证产品在生产、运输、销售到消费者前的各个环节都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需投入大量资金,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对于一部分小企业及农场主来说,成本较高,难以大范围推广。
反思定制农业以上发展短板,不仅涉及稳健的投资主体、深度产业融合,还包含现代技术的支撑、金融力量的扶持以及销售平台的搭建等诸多环节。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新金融的理念指引下,商业可利用其资客群优势、金融科技、电子商务平台等全面“灌溉”定制农业的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商业银行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全套金融业务资质以及日益广泛的消费场景覆盖,通过对客户消费习惯、资金管理等行为进行深入数据挖掘,可对定制农业这一小众目标客群进行精准定位。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输出“互联网+农产品”的定制消费模式,分析不同地域农产品特点,合理预测农产品销售优势及应用结果,为定制农业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综合方案,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针对性,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现代化发展。
目前建设银行善融商务平台已推出多期“认养”活动,通过认购苹果树、茶树等活动,一方面促使农业经营资金在农村地区的合理下沉,同时也保证了优质农产品的持续上行。
商业银行可通过其金融科技手段完善定制农业的可视化、智能化流程,加产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水平,降低人力成本投入,使农户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作物的生长状态都实现实时数据传送,消费者通过手机等终端能够时时监控并追溯生产全过程,增强消费者对该订单的消费粘性。
以商业银行作为背书的定制农业具有更强的安全性。定制农业模式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交易过程更多依赖于农户本身的契约精神。商业银行可作为第三方连接买卖双方,通过将生产者的买卖行为纳入信贷考评体系降低农户违约行为的发生,保障客户资金安全,降低消费者对先行支付定金的心理担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银行可通过提供农业保险产品降低生产环节中的意外损失风险。
从节约生产成本方面来看,商业银行可通过自建的电商平台,联通平台物流商、撮合上下游交易、共享一定单位内生产者的农资农具等形式促进流通要素的整合,削弱流通环节对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商业银行可构建农村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对农村农业体系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一体化综合性金融服务,对供应链中各类活动的协调与优化,将更多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通过银企、银政合作,整合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等各环节流通要素,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并支持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助推农业产业规模化,深入推进产业园模式。
另外,提供乡村经济综合性服务方案,包括电商发展规划、品牌打造、营销宣传推广、农产品安全追溯和农产品上行综合服务等,对外输出名品特优农产品及当地其他文化产品,带动乡村旅游、创意文化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农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定制农业作为互联网催生的农业新业态,能够有效匹配市场消费需求与农产品生产。商业银行依托其强大的金融科技力量、丰富的金融服务产品和多元化的金融覆盖场景可进一步助推定制农业的发展,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金融活水灌溉定制农业这一片农业发展蓝海,助力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