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科协发布《“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2025-07-30 11:10:03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原标题:重磅!中国科协发布《“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融合,区域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具备前瞻性、突破性科技战略的高效支持,以此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赋能知识服务、体系组织、城市集群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今天创投君将为你分享由中国科协近日发布的《“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解析“科创中国”的工作目标与重点任务。

  1月18日下午,中国科协召开2020“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明确实施四类23项重点任务,打造“科创中国”品牌增值版,树立科技界有力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引领旗帜。

  为更好地促进科技经济深层次地融合,中国科协制定并实施“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打造“科创中国”品牌增值版,树立科技界有力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引领旗帜。

  ——打造要素集成、开放融通的资源共享平台。凝聚一批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创业激情、创造活力的优秀科技工作人员;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头部企业、技术服务和金融投资机构;沉淀一批先导技术、产业需求、成果评价、技术标准和数据资源。2021年,实现系统内资源“应连尽连”;2022年,重点拓展外部资源对接协同;2023年,重点开展数据挖掘与应用增值服务,推动创新主体、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建设创新驱动、高水平发展的协同枢纽。推出一批科学技术创新力高、产业带动力强、区域影响力大的创新枢纽城市,推广一批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模式,建设具有科技共同体特色的产学协同组织体系。2021年,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中择优推出8个左右创新枢纽城市;2022年,建设50个左右试点城市(园区),逐渐拓展创新枢纽城市范围;2023年,推出一批具备区域代表性的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千个左右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链条的新型协同组织。

  ——形成服务科技与经济深层次地融合的长效机制。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打通国内外技术人才资源下沉渠道,完善资源供给、对接、落地长效机制。2021年,探索功能型科技服务团长效服务的典型模式,重点发掘学会在智库、评估和标准方面的专业优势;2022-2023年,优化服务特色,全国学会主导成立10个高端智库机构、20个专业评估机构、50个团体标准特色机构。

  1.全面集成科协系统资源。“科创中国”平台全面链接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系统集成论坛活动、报告讲座、技术培养和训练、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产品等产学融合资源,形成精准标引、便于检索的系列新产品资源包,项目、活动、人才、成果“应入尽入”。

  2.建设资源衔接站点。建设省级中心站、市级分站和学会协作站,强化业务联结。授权设立一批机构合作站点、创新基地,汇聚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有关机构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云平台等各类平台优势资源,链接千万量级的企业主体。

  3.围绕产业链应用场景升级“三库”。升级“问题库”、“项目库”、“人才库”,选择国家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地方亟需发展产业,建设“产业链库”,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炼产品研制、设计、生产、流通过程中的需求点,形成分行业、分领域的“应用场景库”,帮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企业寻找应用方向。

  4.设立工程技术“应用案例库”。围绕国家重点工程技术领域发展和工程技术人才评估需求,以“应用案例库”收录工程技术案例、数据、报告、标准等内容,形成工程技术知识中心,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借鉴方案,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实践样板,为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形成数字化平台、专业化中心站、市级分站、学会协作站和创新基地联动体系,服务功能下沉企业。

  建设“产业链库”、“应用场景库”,升级优化“问题库”、“项目库”、“人才库”。精选行业共性难题,进行“张榜招贤”、“揭榜挂帅”。

  遴选10个左右重点工程技术领域,收录工程技术案例、数据、报告、标准等,为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和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提供借鉴,打造平台服务特色。

  根据用户反馈,迭代优化、细化流程,增强产品可用性、针对性。开发适用接口,服务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检验测试、科技金融、资质认证、公证鉴证、科技政策咨询等不同环节功能需求。

  5.推出知识服务系列新产品。以重点学术会议指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基础,推荐一批面向产业的会议和期刊,为公司可以提供前沿技术信息。提炼重大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挖掘学科发展报告、技术路线图等学术成果的产业价值,形成可视化服务产品,向用户开放。

  推介一批与产业结合紧密的学术会议、科技期刊,为公司可以提供了解最新科技动态的交流平台。

  将学科发展报告和技术路线图系列成果进行可视化加工,便于企业了解科技发展前沿和技术方向。

  面向区域、产业、企业、政府、社团和科技工作人员等不同受众,提供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系列知识传播服务。

  6.发布“科创中国”榜单。持续推出“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新锐企业、产学融通组织等系列榜单,围绕地方需求集中领域,推介、转移转化技术成果,打造技术服务与交易风向标。开展配套宣传推广,扩大榜单的社会影响力。

  7.实现平台专业化运营。提升平台运营能力,统筹开展用户运营、产品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数据运营、资本运营。建设一支核心稳定、外围灵活分布的专业化平台运营团队,迅速、准确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与投资机构合作,盘活技术服务与交易资源,促进技术入股、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证券化和科创企业融资。

  8.建设区域创新枢纽城市。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扩大试点城市(园区)至50个左右。结合试点建设成效,打造一批产业聚集程度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创新枢纽城市。

  9.助力创新枢纽城市培育带动型产业。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发挥创新枢纽城市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作用,组建创新联合体,对接跨界科技资源,联系国际科技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分区域、分行业做好产业链布局设计,提供应用场景,培育重点产业集群,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开展特色模式示范推广,通过创新枢纽城市对其他城市形成辐射带动。

  针对资源枯竭型地区、传统产业集聚地区,侧重提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与咨询服务。

  针对产业基础较好地区,侧重提供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延伸等跨界融合类服务。

  针对经济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地区,侧重提供支柱产业国际引才引智、双边和多边合作等对外拓展类服务。

  10.服务中小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针对不一样的行业中小企业需求场景,提出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促进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持续开展科研仪器和生产设备等共享服务、知识产权运用服务、企业创新力线上自评服务、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分析服务,有效促进资源共享增效。开展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系列行动,提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发等系列资源和培训服务。

  11.推出技术服务与交易系列活动。根据区域不同特点,每年选择5个左右重点领域,推出一批技术服务与交易活动,打造系列活动品牌。遴选推荐优秀技术团队,与国际科技组织、技术转移机构、高校院所等合作,定期发布技术项目、组织技术路演。全程跟踪活动成效,提高成果落地转化率。会同政府部门联合支持技术交易中心发展。

  12.做强“科创中国”联合体。吸引更多头部单位加入“科创中国”联合体。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由头部单位牵头,建设若干国家级战略产业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供应链对接、项目投融资合作等。

  13.建设区域内创新协作网络。围绕长三角人工智能、粤港澳技术交易、京津冀信息技术、东北地区产业转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渝城市群智能产业等服务需求,组建区域产业联合体、重点产业联合体等产业链协作组织。在省市两级设立科技经济融合学会、中小企业联合体、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协同组织,织密区域产业创新协作网络。

  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资源环境等领域,建设若干产业联合体。

  围绕长三角人工智能、粤港澳技术交易、京津冀信息技术、东北地区产业转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渝城市群智能产业等服务需求,省级联合成立10个左右区域产业联合体。

  省市两级成立千个左右科技经济融合学会、中小企业联合体、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协同组织。

  14.建设全国学会专业服务体系。全国学会主导建设一批高端智库机构、专业评估机构、团标特色机构,通过专业评估和标准引导,开展面向市场的专业服务,拓展全国学会专业服务网络。

  全国学会围绕科技服务交易重点难点问题,汇聚国内外顶级专家,成立10个高端智库机构。

  全国学会成立20个专业评估机构,针对科技服务交易中的需求、技术、政策等进行评估。

  全国学会成立50个团标特色机构,制定有关科技服务交易团体标准,形成业内科技公共服务品牌。

  各级学会接受委托,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共性技术立项、转移转化、联合研发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15.建设科协基层组织创新协作网络。分批将高校科协纳入“科创中国”供给节点,推动成立企业科协联合体、园区科协联合体,突破企业、园区科协自我运转的内循环机制,促成校企、企企机制化合作。

  16.建设双向国际组织联结网络。强化国际技术交易服务联盟作用,对接欧美创新协作网络,增强信息共享、资源互动。优化配置国际化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推动境外项目和成果落地。重点面向一带一路、东盟等国家推介国内优秀企业和技术。

  17.建设专业产业智库。组建“科创中国”咨询委员会,组建智库服务团。举办高端智库类论坛、发布高质量行业发展监测报告,研判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创新技术方向,提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对策建议。

  持续举办中国科协产学融合高峰论坛,着重关注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组织“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主体参与跨界研讨,及时形成服务区域产业的咨询建议,促成智库专家与地方的长期合作。

  集合专家智慧,开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先进材料等领域技术预见,为政府部门、园区和企业选择技术方向提供决策参考。

  18.组建常态化、功能型、专业化科技服务团。由全国学会自愿组合,组建学科领域交叉、服务功能齐全的百支功能型、专业化科技服务团,持续开展技术人才等资源下沉和落地服务。国家、省、市三级联动,国家级学会侧重导入国内外资源和成果评价,省级学会侧重需求挖掘,市级学会负责本地保障和成果落地。

  19.培养基层一线产业人才。组织并且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培养和训练和创新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一线技术创新水平。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汇聚一批产业一线技术人才,为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20.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开展技术服务和交易技能培训,形成技术经理人标准,发现和培养万名专兼职技术经理人。全国学会成立与技术服务和交易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分会或工作委员会,吸纳技术中介机构成为学会单位会员,吸收技术经理人成为学会个人会员。地方科协成立技术经理人联合组织,形成合作网络。

  开展面向学会及科协组织的技术服务交易培训,熟悉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开展技术服务与交易的能力。

  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吸引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参与,形成专业领域全链条的技术经理人队伍。

  办好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开展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创办特色技术服务与交易培训项目。

  21.凝聚一批青年人才。组建“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联系一批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在面向青年群体的优秀中外青年交流活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平台、项目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地举办产学融合活动。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专门安排一定的企业人才比例,支持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在企业和产业一线发挥更大作用。

  22.建设跨境荐才引才通道。组织并且开展国内外科技专家的互动交流活动。根据自身的需求设立海智计划工作基地、海外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带动地方出台引导性政策,优化引才引智机制。

  23.联结“双创”团队。以“科创中国”平台作为全国双创工作线上支撑平台。深入重点高新区、经开区,赋能双创示范基地,为双创团队提供技术人才服务。加强与双创工作互动,引导创新创业产品和研发能力跨域输出。

  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全国双创活动周,展示最新创新创业成果,推介优秀创业团队,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组织中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从全球筛选优秀项目、优秀海外人才,帮助其在国内实现价值落地。

  面向一带一路和东盟国家设计活动内容,帮助国内优秀创新创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通过AI+SaaS让工业设计缩短至分钟级,设序科技获联想创投等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LCIG Portfolio

  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计划:将培育40个以上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十三五”国家科创规划 2020年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下一篇:月薪最高15000元!南桥这两家企业招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