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2035年我国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科创共同体

2025-07-30 11:16:15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我国长三角地区科学技术创新再迎政策利好。科技部会同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政府共同编制的《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2月29日正式对外发布。该规划提出,2025年,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

  《规划》从协同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聚力打造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共同推进开放创新提出具体措施。具体来看,《规划》坚持战略协同、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的根本原则。对于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的战略定位为: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原始创新动力源、融合创新示范区、开放创新引领区。

  “2025年,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规划》明晰了发展目标,长三角地区科学技术创新规划、政策的协同机制初步形成,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基本破除。涌现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创业投资企业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长三角地区合作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篇数达到2.5万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3万件等。

  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科学技术实力、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成为全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者、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世界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支柱。

  关于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规划》要求,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协力提升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共建一批长三角高水平创新基地,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加快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建设,谋划筹建生物医学大数据、系统生物学、纳米真空互联等前沿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另外,《规划》明确,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联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关键标准,解决产业核心难题。

  “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规划》提到,共塑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框架,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科技伦理协作委员会和科研诚信信息共享协作与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物联网、互联网等高端高新产业,建立完善区域产业创新链;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联合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支撑能力,构建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共建长三角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完善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体系,等等。

  《规划》还特别提到,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一体化推进创新高地建设,联合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协力培育沿海沿江创新发展带。针对共同推进开放创新,《规划》强调,共建多层次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协同实施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聚集国际创新资源。比如,围绕生命健康、资源环境、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适时牵头和参与发起全脑神经联结图谱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钟源)

  “可别小看村支书这个岗位,责任大着呢。这几年在村上干,我一直努力帮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深感‘群众利益无小事’!”12月10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红塔村,3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千劳谈到基层工作收获时感慨颇深。

  在新石器时代,人发明了绳子和编织的技艺。大约距今五千年前后,人把绳子做成缰绳,套在了牛马等大型动物身上,让它们成了牲畜。人们驱使牛耕地,驾驭马奔跑。人也转变成了农夫、牧人或骑手,由此开启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主导的时代。

  南海海下1500米的幽深处,能见度极低,一只机械手却可以灵活地搬运沉船中的瓷器。只见它精准地靠近一个瓷瓶,轻轻地拿起,转动方向,稳稳地放入旁边的蓝色收纳筐中,熟练程度几乎和人的手臂相同。

  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文章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这为我们加强耕地保护、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重要遵循,明确了前进方向。

  因为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都息息相关,十几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浙田几年前就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联合建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共建了博士生科研基地。

  2022年,国际科学团队完成第一个完整的、无间隙的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说,现在成本降低后,很多以前舍不得测的基因组类别现在都能测序了,比如疾病基因组、药物基因组等。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2日发布的北极年度气候报告显示,2023年北极的平均表面气温是自1900年以来第六高,夏季地表气温创有气温记录以来新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驱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发展,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意义重大。丁冉建议,对一些从事长周期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应适当放宽博士后进出站的年龄限制。

  统筹不仅限于区域内,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促进要素资源的整合创新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远近闻名。统筹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要从体制机制、要素流动、产业协作等方面实现更高效的协同联动,凝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帮助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表明,使用生物疗法可以控制哮喘重症。

  《自然·电子学》12日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可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福祉。

上一篇:ATT的媒体新企业称号发布!或许今后会在DC片头看到一个全新标志
下一篇:在阜阳电商产业园就业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