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数据标准化难智慧化缺乏中医特色……智慧服务该怎么做?来看这场研讨会

2025-07-30 10:38:13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中医院数据标准化难,智慧化缺乏中医特色……中医智慧服务该怎么做?来看这场研讨会

  《中医医院智慧服务建设指南》团体标准由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编制,浙江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多家医院共同参与编写。自4月启动以来,已先后完成了团标大纲、团标草案、草案交叉审核、立项评审等工作,并进行了参编单位的扩充。

  中医院数据标准化难,智慧化缺乏中医特色……中医智慧服务该怎么做?来看这场研讨会

  2023年12月23日,《中医医院智慧服务建设指南》初稿研讨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在历史长河里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任,也承载着千年的医学智慧。随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如今中医医院发展已普遍进入智慧化、数智化阶段。

  其中,智慧服务是智慧中医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中医药服务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促进中医医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但在实践进程中,虽有明确的政策有关要求和相关考核指标,但还缺少更加有实操和指导性的建设指南和操作指引。

  以此,《中医医院智慧服务建设指南》团体标准应运而生,该团标由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编制,浙江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多家医院共同参与编写。自4月启动以来,已先后完成了团标大纲、团标草案、草案交叉审核、立项评审等工作,并进行了参编单位的扩充。

  本次研讨会由健康界副总裁王娜主持,共分为优秀中医医院建设经验思考与团体标准修改意见讨论两大环节。包括上海浦东新区中医医院院长冯煜、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邓华亮、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副院长索智敏在内多位领导拨冗出席,并就与会问题进行细致讨论与分享。

  作为本场研讨会发言首位嘉宾,冯煜结合医院实践,回答了为何需要有团体区域标准的第一性问题。“2018年某重要城市几家医院发生了小儿敷贴的医疗问题,缘于白芥子的工艺改进后,一些敷料也更新换代,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脓包,由此产生了市级层面的医疗纠纷问题。这其实反映了我们不一样的地区的诊疗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而从更大层面来看,冯煜认为,当今中医院高水平发展已成为重要议题,与名中医的传承、工作室的建立、医联体的推广、人才梯队建设相比,更重要的是中医医院怎么与西医医院去正面竞争。其中,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

  在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团队标准中,冯煜提出,中医医院要学习现代技术,化为我用。疫情时期,西医医院通过种种优化流程、技术运用、药物运用,把手术安全、手术恢复等全过程落实到位。而上海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也有类似举措,把针刺麻醉术前中医治疗、术后镇痛以及呼吸心脏能力储存等中医方案结合,实现了提升手术康复效果的目标。

  谈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便离不开国考。邓华亮指出,国考有三个特点:试卷统一、分数公布、成绩进家。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践,邓华亮认为,中医医院对于国考的格外的重视,也可以很好地推进医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主要有三点:

  一是创新管理手段,助推绩效提升,包括强化信息化建设,成立绩效考核信息项目小组等。

  二是聚焦“四个医疗”,实现质量效率双改进,包括规范医疗、安全医疗、集成医疗、人文医疗。

  邓华亮指出,34项国考指标中有4项是中医特色指标,对于中医院而言,更要充分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体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

  强调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需要锚点。邓华亮提出的是以考促建,而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选择的是紧跟政策导向,助推高质量发展。

  索智敏表示,在新医改的形势下,医院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药品零加成、DRG的全面实施等政策倒逼医院和临床科室更加专注成本,促使医疗机构进行精细化管理。“就药事管理而言,一定要以临床需求为基础,协助合理用药、用药管控,形成以价值为导向的药学服务新模式。”索智敏说道。

  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建立了以临床药物医治路径为基础的DRG药品长效管理机制,实行闭环管理,索智敏具体解读称:“我们制定临床药物的治疗路径,从事前、事中、事后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制定优化措施。事前从药品遴选、临床药物医治路径制定,事中时进行医嘱的前置审核、合理用药指标监测、合理用药培训指导,事后经过处方点评和指标考核等。”

  在此后进行的讨论环节中,共围绕两大核心议题,一是对于团体标准内容的修订建议。

  对此,与会嘉宾讨论热切,对于团体标准的讨论稿,多位嘉宾予以肯定,肯定了团体指南具备较好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也提出了多项修改意见,包括应在团体标准中体现中医特色、考虑不一样的等级医院配置需求、云诊疗与互联网医院等部分重合内容进一步整合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伍文彬首先建言称,本团体标准主要是针对诊前服务、诊中、诊后、技术服务和安全等几方面,编制标准的过程中就要考量何为基准。西医有《智慧医院服务建设指南》,建议除了个别条款,其余能够直接进行吸纳扩充,实现标准统一。另外,也要在团体标准中体现出中医的特色。

  对于团体标准中的信息,伍文彬表示,能增加更多智慧服务相关联的内容。“智慧分诊可以放在诊前,可能更适应现在信息化的要求。此外,智慧服务里可优先考虑增加智慧病房,从医生开具处方以后,药房就开始预买药,患病的人能选择送药到家还是自己到药房去取等。”伍文彬举例称。

  浙江省中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伟同样强调了体现中医特点的重要性。他表示,智慧服务不仅要涵盖国家对于综合性医院智慧服务的标准,同时应该有很强的中医特色。在这一点上,团标需要加强中医特色的描述。

  河北省中医院副院长许文忠表示,中医和综合医院区别最大的在于三点,一是饮片,二是中医特色治疗,三是治未病。建议将这三点体现在团标当中。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汪涛强调,团体标准一定要确定它的范围是中医医院医疗机构,初心是中医医院医疗机构智慧服务的团体标准。中医医院智慧化服务,姓“中”也姓“综”,中医医院也包含西医的服务流程和功能,很多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项目和西医有很多雷同。后续需要把中医的煎药、治疗、康复、门诊、住院等特色内容做完善。另外,团标的结构化方面,中医云处方、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应进行整合。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副院长汪国友表示,团体标准中,建议可以增添患者隐私保护内容等。具体来看,第一,诊中服务谈到了诊疗过程中提供的相关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推送和自助查询,其中自助查询可以改为自助服务或者移动医疗。第二,诊后服务的管理方面,中医的云处方和互联网医院有一些共通,能够直接进行调整,此外,可以增添“互联网+后期护理”等。

  连云港市中医院医务处副处长邵长远从医务管理出发,除了建议体现中医智慧服务的特色外,邵长远还指出,诊中方面,缺少住院患者的智慧化模块设定标准,建议补充完善。

  第一,关于诊前预问诊,病人提供的信息可以用一些结构化、医学化的术语进行要求,这样不会使病人口语化的东西直接到门诊病历里;

  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智慧服务指南中,对于视诊仪在内的采集类设备有一些建议标准或要求。第三,团标里应加强关于随访和互联网医院、院内电子病历的高效衔接。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科长黄锐表示,建议在团标的具体功能性表述里,把慢病管理、康复、中医疗法的特色更加明确、更加细化。另外,医疗机构作为疫情、传染病高发的区域,可优先考虑把智慧防御的内容加入智慧化服务的诊中范围以内。通过一些设备设施来采集患者的基本数据和位置信息,对比传染病数据库,对这类人群进行相对有效监管。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院长徐建德表示,智慧化建设应该有分级,需要全盘考虑行业的不同水平的医院情况。可优先考虑一些基础条件与基础标准,针对县医院、小医院,这样可能对整个行业的适用度范围更广、引领作用更强。另外,在团标的要求方面,更要考虑界面的傻瓜化、便捷化,对于将来的标准推广应用可能更加有利,也适用于更多人群来应用改善服务的流程。

  江苏省中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寇建秋同样提到了分级分类,她表示,全国中医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普遍来讲弱一点,差距会比较大。有的地市虽然是三级综合医院,但是人力投入、资产金额的投入都很少。后面应该推出中医院智慧服务建设案例集,先进经验要学,有些坑也要学。

  此外,研讨会追随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也向与会嘉宾提出前瞻性的问题: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医院运营管理发展,推动中药传统、诊疗实践、科学技术三者融合,赋能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以此,多位嘉宾提出自身洞见,对技术如何帮助智慧医院建设进行深度讨论,包括怎么样才能解决中医数据标准化难题,视诊仪能否进一步覆盖推广,怎么来适应如今的DRG改革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董雷表示,在数字化的时代,中医药需要化被动为主动。AI的基础是庞大的数据和知识图谱。但此前只注重药,忽视了中医电子病历的开发和应用。这两年浙江省正在做底层的中医药数字标准化,浙江省对中医病历的结构化书写标准、中医处方的书写标准、中医饮片的统一编码标准做了统一治理,使得浙江省底层的中医数字架构建立。

  同样是以大数据为临床提供支持,伍文彬表示,要以病人需求为医疗导向,建立每个科室的临床专病数据库,进行各个科室的单病种管理,以及单病种的全院整合,最终产生个性化中医药的诊疗方式。

  此外,伍文彬认为,可通过智能辅助决策来减少暴露风险。例如新冠期间存在较高的暴露风险,可以在诊断区里摆放视诊仪,采集完舌面信息以后,系统里可以直接视诊,进行一定识别。此外,智能辅助决策也能够适用于慢性病监控,例如病房里患者下地后,灯就自动开启等。

  许文忠以治未病为例表示,不管是远程会诊还是健康干预等,中医院的核心不同之处在于脉象,需要望闻问切,难以进行远程会诊。从解决对策来看,许文忠提到,目前已有企业在投入研发脉象仪,跟患者绑定后,可以传到医生指端,摸出来的就是实时跳动的脉象,还具有储存、回放演示功能。这在未来可优先考虑纳入远程会诊和互联网医疗中。

  许文忠表示,AI发展速度很快,互联网医院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与医院HIS完全打通至关重要,要为医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前提是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目前医院正在将互联网端的线上预问诊和门诊电子病历提前通过人工智能转化成文字,代入到线下就诊的病历里,以此提升门诊电子病历的质量、完成率。

  对于与会嘉宾们反复提及的视诊仪,已在部分医院落地成为现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黄伟介绍称,上海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是上海第一家全方面开展推广视诊仪的医院,视诊仪能做到相同环境下通过色温控制,采取的是相同环境下同一个人同一个部位的照片,为医生决策提供重要辅助,优化了病人的排队时间,也减少了医生的就诊时间。不过,黄伟也介绍称,视诊仪也存在弊端,目前只能把脉象转移成波形图,医生没办法完全把脉象转换到真实的环境里,希望以后能升级,做成模拟的信号,然后再去做验证。

  邵长远表示,中医药跟智慧化、现代化有一些格格不入的地方,包括DIP、DRG里中医诊断名称的制定、中医临床路径的标准等,应当有一个突破点,通过大数据、专家、名中医等,建设中医药辅助诊疗系统,实现自助化的诊疗系统。

  第二,盘活诊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结构化在中医院推广起来很难,因为中医的诊疗量很大。

  另外,真正按结构化可能也会打乱医生的思维,可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把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数据盘活,更好地用于科研和教学。

  黄锐提出,人工智能设备、技术越来越成熟,中医处于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时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对中医古籍、重点医案、临床资料的整理挖掘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可通过AI对中医的经典继续深入挖掘,形成具有权威性的知识数据库,更好地发挥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支撑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

  不过,虽然AI在中医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汪涛指出,现在中医信息化采集仍是难题,只能主观采集,而西医大部分是客观化采集,采集的通用度不一样,没有大数据就没办法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希望日后AI相关新技术和中医进一步结合,能改变中医传承的模式或者人工机器智能的学习。

上一篇:【48812】足球宝贝是用什么做的
下一篇:“一站式”智慧生活服务平台:引领新型数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