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智能家居产品互联堵点

2025-07-30 10:40:48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打开空调制冷,让热水器提前加热,确认电饭煲已按照预约时间煮饭……对于消费者而言,操作多个智能家居APP的场景并不陌生。然而,智能家居不一样的品牌、不同设备之间交互不够便捷,给日常使用带来困扰。

  智能家居,是近些年的热门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据统计,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元,智能家居APP的月活用户超过2.6亿人次。众多厂商进入行业,各类APP不断涌现,折射出市场发展的繁荣程度。不过,部分智能家居产品无法相互连通,与“万物互联”的愿景还有一定距离。下载安装大量APP,适应不一样APP的操作逻辑,也让我们消费者颇费精力。

  智能家居产品,能否提升兼容性?其实,实现相互连通的技术基础早已具备。如今,WiFi、蓝牙等常见的通信协议已十分成熟。但是,由于不一样的品牌设备发现、配网、接入认证等流程和技术标准有所差异,互相兼容并不是特别容易。做好软硬件适配,需要企业调整既有的产品线规划和技术方向。这些都可能带来额外的改造成本,没有明确规定和相应支持,企业主动作为的动力就会不足。

  对智能家居企业来说,自有生态链就像品牌的护城河。依托自有平台,提供套系化解决方案,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消费者使用习惯,增强用户黏性,为销售品牌别的产品引流,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但公司发展各自为营,会导致消费者无法兼顾品牌多样性,也会影响操作便利性,降低花了钱的人智能家居的好感。从这个方面看,让智能家居更好助力美好生活,要更注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实现各品牌产品间的联通融合,共同把市场蛋糕做大。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今年7月1日,《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系统跨平台接入认证技术方面的要求》正式实施。该行业标准将指导智能家居相关这类的产品相互连通软件的开发,为不同设备接入统一的生态平台提供可行性方案。目前,已有公司开始探索智能家居标准化,设计相关操作系统。其实,提升设备间的兼容性,让更多智能家居设备实现跨平台、跨品牌、跨品类的互联互通,有助于行业“抱团创新”,提升产业升级效率。产品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用户就可以收获更好的消费体验,最终形成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当前,慢慢的变多家庭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超高的性价比、操作简单便捷的智能家居产品,能更好满足改善型、个性化消费需求。期待相关企业顺应消费新趋势,以创新为引领,以应用促发展,一同推动智能家居产业协同联动、融合互通、智能互联。逐步的提升设备兼容性、安全性、稳定性,让智能家居真正智能起来,智能家居产业必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消费者尽享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和愉悦。(成 森)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全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新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顶配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上一篇:智能互联网发展报告
下一篇:AI加速开启智能互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