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发展平台

2025-07-13 06:15:52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229

  省委书记王国生今年4月13日来到这里,对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新模式、新途径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科研人员勇敢走出去。

  副省长霍金花专程前来调研,要求探索总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经验。

  市委书记王小平在今年市两会期间要求沁阳市代表团,加强院地深度合作,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大作为。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多次现场指导,提出明确要求。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对这里的发展标定了航向。

  这里就是河南省科学院与我市签订科学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沁阳市与河南省高新技术实业有限公司在该市共建的河南省科学院科创园(以下简称科创园)。

  去年9月27日,河南省科学院与焦作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科学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在沁阳共建“三园一器”河南省科学院科创园,即中试园、创业园、产业园和科技公司孵化器。顶层设计为:科创园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打造“研发中试+孵化加速+创业基金+产业运营+循环经济”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体系,高标准建设院地合作示范基地。

  “科创园落地沁阳并非一厢情愿,也非一日之功。”科创园负责人刘红云告诉记者。

  河南省科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的省属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把第一个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突破口选在沁阳市,得益于该市特有的产业优势。该市拥有较为完善的精细化工、铝精深加工、动力储能、光电信息产业,还有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玻璃钢产业,五大产业构成的县域产业链与该院26个团队的产业研究方向高度契合。

  院地人员多次互访、产研互动、政院互商,逐步找准了需求结合点与合作发力点。双方的合作方式从引进到共建,合作领域从企业端到产业链,合作机制从单一财政到商业运营,以科学院的高品质人才、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换取地方政府对要素资源的支持,探索高效运营的新模式——科创园。

  科创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目标,建设集中试、创业、产业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发展平台。截至目前,中试园已入驻创新团队和实验室11个、中试项目20个,已注册科技型企业11家,涉及有机功能纤维材料、新型环保装备、生物制剂提取、辐射改性新材料、新型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除项目入驻外,科创园通过凝聚放大作用,已吸引国内外百余名高层次人才到沁阳市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达成院企、校企合作协议20余项,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10余场次,“不走的科学院”正在沁阳变成现实。

  中试园,是为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中试的分园区。该园按照“创新团队+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车间+综合服务”模式建设运营,目前建成综合办公楼6000平方米、综合展览展示厅1000平方米、中试车间30000平方米、科研与分析测试楼3000平方米以及餐厅、专家公寓等。今年年底,预计入园中试项目将达20多个,全部稳定投产后年中试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中试园将成为从实验室(小试)到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创业园,是为中试成功、商业放大生产的科技成果设立的分园区。该园按照“创业团队+共享实验室+独立车间+共用生产配套(仓储、环保、维修、生活、商务等)+综合服务”模式建设运营,降低了创业成本,提高了创业成功率。目前,该园正在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3公顷,土地、厂房等投资2.5亿元,共享实验室、公共配套设施和生产设备总投资1亿元以上。该园计划于今年10月底前建成,首批入驻15家经中试商业放大的科技项目。创业园全部入驻并达产两年至三年后,可稳定实现20亿元以上产值,将成为科研人员创业的“加油站”“中转站”。

  产业园,是为在创业园成功放大生产后需要大规模生产的科技成果项目设立的分园。该园按照“统一规划、独立建设、分步入驻、服务共享”的原则,在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运营,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完成总体规划设计。

  “三园”打通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再到市场、产业、产业群发展通道,又被称为“动态科创园”“共享科创园”。该园对入驻团队以需求、市场为导向,产品不适应市场,就直接淘汰“出园”;团队、企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孵化“出园”后到更大的平台做规模化发展,最后实现院地共享。

  “三园”成为转移转化新平台,开创了商业运营新机制,引入商业运营模式,成立了豫科创新沁阳科创园有限公司,高效运营;拓展综合服务新手段,除提供硬件、软件、政策服务外,还通过共享模式提供包含实验室、检测、市场渠道建设、吃住行等基本服务、生产经营服务、生活服务;开启院地合作新模式,实现院地双赢;践行绿色集约新实践,树立科学技术创新高端成果、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样板。

  “三园”融合发展过程就是产业由小到大,再到集群发展的孵化过程。孵化器依托“三园”进行建设运营,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和初创期科技公司提供硬件、软件和政策全方位孵化服务,力争两年至三年内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年到五年内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目前,入驻科创园的第一个中试团队——中(中国)白(白俄罗斯)环境功能材料开发及设备研制中试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记者在该中试实验室看到,来自国内外的顶尖团队正在安装调试一台台为企业定制的环保功能设备。该团队环境功能新材料开发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团队负责人赵亮为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荣誉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沁阳市玻璃钢产业复兴的关键是玻璃钢废弃物处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河南省科学院高研中心主任余学军带领团队成功解决这一难题。该项目实现树脂与玻璃纤维的高效清洁分离,实现玻璃钢废弃物的商业化回收利用。

  河南省科学院入驻的11个高新科技创新团队,中试后的产品产业化过程形成了相互连通的产业链。河南省高分子材料辐射改性创新团队及其产业化项目正在生产无纺熔喷布替代产品,同样入驻中试园区的河南省科学院辐射工艺与技术研究团队及其产业化项目为无纺熔喷布替代产品下线大大缩短了工期。

  当前,科创园入驻的项目正在为当地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支撑。河南省科学院辐射工艺与技术研究团队及其产业化项目,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加工产业”。河南省科学院怀地黄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产业化项目,提升了怀药地方特色产品附加值。

  “科创园的人才凝聚功能解决了县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围绕制约沁阳当地的玻璃钢、造纸机械、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集中攻关和转移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布局了一大批精细化工和新材料项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创园正在焕发县域经济新活力。”沁阳市委书记卢希望说。

  ”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省科学院与我市在沁阳共建科创园探访记2020-6-1 9:19:11来源:焦作日报去年9月份签约、12月份开园,目前已入驻科技创新团队11个、专业实验室8个、中试成果产业转化项目20个,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0多家,数百名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投身到广阔的市场,实现自身价值。

  省委书记王国生今年4月13日来到这里,对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新模式、新途径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科研人员勇敢走出去。

  副省长霍金花专程前来调研,要求探索总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经验。

  市委书记王小平在今年市两会期间要求沁阳市代表团,加强院地深度合作,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大作为。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多次现场指导,提出明确要求。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对这里的发展标定了航向。

  这里就是河南省科学院与我市签订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沁阳市与河南省高新技术实业有限公司在该市共建的河南省科学院科创园(以下简称科创园)。

  去年9月27日,河南省科学院与焦作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在沁阳共建“三园一器”河南省科学院科创园,即中试园、创业园、产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顶层设计为:科创园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打造“研发中试+孵化加速+创业基金+产业运营+循环经济”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体系,高标准建设院地合作示范基地。

  “科创园落地沁阳并非一厢情愿,也非一日之功。”科创园负责人刘红云告诉记者。

  河南省科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的省属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把第一个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突破口选在沁阳市,得益于该市特有的产业优势。该市拥有较为完善的精细化工、铝精深加工、动力储能、光电信息产业,还有正在转型升级的玻璃钢产业,五大产业构成的县域产业链与该院26个团队的产业研究方向高度契合。

  院地人员多次互访、产研互动、政院互商,逐步找准了需求结合点与合作发力点。双方的合作方式从引进到共建,合作领域从企业端到产业链,合作机制从单一财政到商业运营,以科学院的高端人才、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换取地方政府对要素资源的支持,探索高效运营的新模式——科创园。

  科创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目标,建设集中试、创业、产业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发展平台。截至目前,中试园已入驻创新团队和实验室11个、中试项目20个,已注册科技型企业11家,涉及有机功能纤维材料、新型环保装备、生物制剂提取、辐射改性新材料、新型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除项目入驻外,科创园通过凝聚放大作用,已吸引国内外百余名高层次人才到沁阳市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达成院企、校企合作协议20余项,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10余场次,“不走的科学院”正在沁阳变成现实。

  中试园,是为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中试的分园区。该园按照“创新团队+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车间+综合服务”模式建设运营,目前建成综合办公楼6000平方米、综合展览展示厅1000平方米、中试车间30000平方米、科研与分析测试楼3000平方米以及餐厅、专家公寓等。今年年底,预计入园中试项目将达20多个,全部稳定投产后年中试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中试园将成为从实验室(小试)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创业园,是为中试成功、商业放大生产的科技成果设立的分园区。该园按照“创业团队+共享实验室+独立车间+共用生产配套(仓储、环保、维修、生活、商务等)+综合服务”模式建设运营,降低了创业成本,提高了创业成功率。目前,该园正在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3公顷,土地、厂房等投资2.5亿元,共享实验室、公共配套设施和生产设备总投资1亿元以上。该园计划于今年10月底前建成,首批入驻15家经中试商业放大的科技项目。创业园全部入驻并达产两年至三年后,可稳定实现20亿元以上产值,将成为科研人员创业的“加油站”“中转站”。

  产业园,是为在创业园成功放大生产后需要大规模生产的科技成果项目设立的分园。该园按照“统一规划、独立建设、分步入驻、服务共享”的原则,在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运营,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完成总体规划设计。

  “三园”打通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再到市场、产业、产业群发展通道,又被称为“动态科创园”“共享科创园”。该园对入驻团队以需求、市场为导向,产品不适应市场,就直接淘汰“出园”;团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孵化“出园”后到更大的平台进行规模化发展,最后实现院地共享。

  “三园”成为转移转化新平台,开创了商业运营新机制,引入商业运营模式,成立了豫科创新沁阳科创园有限公司,高效运营;拓展综合服务新手段,除提供硬件、软件、政策服务外,还通过共享模式提供包含实验室、检测、市场渠道建设、吃住行等基本服务、生产经营服务、生活服务;开启院地合作新模式,实现院地双赢;践行绿色集约新实践,树立科技创新高端成果、工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样板。

  “三园”融合发展过程就是产业由小到大,再到集群发展的孵化过程。孵化器依托“三园”进行建设运营,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和初创期科技公司可以提供硬件、软件和政策全方位孵化服务,力争两年至三年内创建省级科技公司孵化器,三年到五年内创建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

  目前,入驻科创园的第一个中试团队——中(中国)白(白俄罗斯)环境功能材料开发及设备研制中试实验室已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记者在该中试实验室看到,来自国内外的一流团队正在安装调试一台台为企业定制的环保功能设备。该团队环境功能新材料开发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头羊,团队负责人赵亮为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荣誉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沁阳市玻璃钢产业复兴的关键是玻璃钢废弃物处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河南省科学院高研中心主任余学军带领团队成功解决这一难题。该项目实现树脂与玻璃纤维的高效清洁分离,实现玻璃钢废弃物的商业化回收利用。

  河南省科学院入驻的11个高新科技创新团队,中试后的产品产业化过程形成了相互连通的产业链。河南省高分子材料辐射改性创新团队及其产业化项目正在生产无纺熔喷布替代产品,同样入驻中试园区的河南省科学院辐射工艺与技术探讨研究团队及其产业化项目为无纺熔喷布替代产品下线快速缩短了工期。

  当前,科创园入驻的项目正在为当地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支撑。河南省科学院辐射工艺与技术探讨研究团队及其产业化项目,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加工产业”。河南省科学院怀地黄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产业化项目,提升了怀药地方特色产品附加值。

  “科创园的人才凝聚功能解决了县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围绕制约沁阳当地的玻璃钢、造纸机械、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集中攻关和转移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布局了一大批精细化工和新材料项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创园正在焕发县域经济新活力。”沁阳市委书记卢希望说。

上一篇:科创中心介绍这便是咱们的科协(上)
下一篇:【发展】“龙城科创网”平台真正开始启动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