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杜德斌:着力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2025-07-30 11:19:16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使命,是上海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是我国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的重要支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这个规划有哪些战略布局亮点?“三思派”邀请深度参与规划研究的相关专家撰写系列解读文章,与大家分享。

  《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空间,构建更高水平的全世界创新网络”。加强国内外科学技术合作交流、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是拓展上海科创中心发展空间、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内在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海应以更加坚定、更为开放的心态,立足长三角,放眼全世界,深化开放创新,全方面提升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全世界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为我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战略先机、赢得战略主动、塑造战略优势。

  全面落实《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以规划为引领,积极地推进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共同实施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联合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0-1的原始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G60科创走廊等重点合作载体平台为牵引,形成分工合作、协同联动的有效机制,共同打造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主引擎。

  面向产业创新需求,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领域,联合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关键标准,解决产业核心难题,提高产业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区域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共建长三角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发挥科创板对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的支持作用,鼓励合乎条件的长三角地区科学技术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依托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有效发挥上海的集聚和服务功能,热情参加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共享、科学技术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加强与长江上中游六省一市的交融交汇,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发挥上海科创中心辐射带动和枢纽链接作用,以科技助力国内科学技术合作地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深化部市合作、院地合作,加强与国家科技部、中科院等国家部委的沟通和协调,积极争取部委创新资源落地上海。加强与北京、广东、陕西西安、湖北武汉等科学技术实力较强地区的合作交流,围绕加快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服务和沟通力度,促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

  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和发展环境,重点吸引国内民营内资企业总部、中央企业地区总部、优秀企业研发中心等机构来沪发展,提升上海城市创新体系的要素集聚力和资源配置力。

  进一步加强技术市场工作,创新技术交易模式,促进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专利技术向外省市转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提升上海科学技术创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深化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分类制定国别和地方科学技术合作战略,推进与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与国际知名城市探索实施科技伙伴计划,打造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

  支持海外专家牵头或参与上海科技计划项目,积极探索与国外科研机构共设创新基金或合作计划。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实施外国人才工作许可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学技术创新人才。

  深化“一带一路”科学技术合作,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先导作用,围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创新需求,与沿线国家和城市共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共建科研基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共同举办很多类型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全方面提升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

  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国际化技术转移平台的引导作用,打造连接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以高水平合作平台建设引领国际科学技术创新合作。支持本土创新型企业“走出去”,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科教机构、学术组织等打造高水平科技期刊、高端学术会议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全球性智力汇聚平台。

  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世界创新网络。

  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人类健康等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主动设计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协同解决人类社会共同的重大科学难题。

  加强开放科学、知识产权、标准化、中小企业创新等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创新政策务实对话,围绕研发合作、创新政策、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等开展深度沟通。

  面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基因编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兴领域,鼓励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携手国际同行,共同探索制定适应新科学技术创新规律的技术标准、伦理规则和监管政策,共同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全球科学技术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市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华为Pura 70 Ultra独家技术,别说友商没有,苹果也做不出来!

  WCBA总决赛进抢五!四川单节26-5坎贝奇24+19 内蒙古3人犯满离场

  一加Ace3 Pro再次被确认:骁龙8 Gen3+1TB,家族式设计也改了!

  华为Pura 70系列:正式说你好!华为Mate60系列:逐渐说再见!

  网友拍下宝宝因为睡醒没看到妈妈哭抽了,哄了半天还是很委屈,网友:好委屈啊宝宝。

上一篇:政策解读 《无锡市科学技术创新“十四五”规划》:向创新要动力 高起点构建科技强市
下一篇:江阴市科技公司孵化器管理办法